2017年4月8日,是每一个交大人的节日,是我们的母校的生日。我们在最青春灿烂的时候来到交大,在她的怀抱中积蓄本领,再以更卓越之姿飞向未来。而交大静静地伫立在这里,成就了121年的守望。今天,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母校的生日献礼。本中心推选2个项目参加第四届“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数字病理系统是将病理切片转化为全景数字切片,并对数字化的大容量图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阅片、智能分析以及远程诊断的软硬件综合系统。此类系统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单套仪器价格都在百万元以上,国内仪器开发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专利限制,经过广泛调研,目前国内外的数字病理系统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分辨率低,成像质量差;
2) 扫描速度慢,基础部件性能落后;
3) 荧光和光谱成像部件欠缺,缺乏分子影像功能;
4) 远程病理、辅助诊断等资源共享服务水平落后。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多维高分辨率生物组织表征与分析仪器开发与应用》获得立项,实验室承担了《仪器核心关键技术与原理样机研发》子任务。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项目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两版原理样机的研制。其中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 线性积分扫描技术,提高成像灵敏度和速度;
2) 荧光分子影像技术,实现分子水平功能影像;
3) 自适应运动对焦技术,实现高速高质量成像;
4) 自动多切片装载技术,实现无人值守连续扫描;
5) 超大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数字切片的智能分析.
I-SEA:基于多模态水声通信的跨介质海空信息传输系统,满足了海事活动中水下工作端与陆上控制端数据交互的需求。在诸如海洋科学探索等活动中,潜器在水下工作,在陆上或船上的工作人员很难实时获得潜器的工作数据。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分两种:一是铺设海底光缆或对潜器系缆,通过光缆作数据传输。这种办法的主要缺点是前期投入成本大,活动范围受限,不灵活;二是将工作数据存在潜器中,待它工作完成返回后一并取出。这一办法的主要缺点是实时性差,延长了整个工作周期。
为了满足数据有效传输和实时性的需求,实验室基于自主研发的水声通信机,搭建出一套跨介质的信息传输系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水声通信机的多模态工作模式,对应不同的通信距离和通信速率,可根据当前水声通信环境和应用层需求的通信速率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在时变性强的水声信道中也能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2)基于浮标中继的跨介质传输,结合了无线电作为载体在空气中的优势和声波作为载体在水中的优势,使得数据可以在水下潜器与陆上基地之间无间断的传输,保证了实时性;
3)水声通信机体积小,可以灵活搭载在潜器等水下工作端。
实业兴国,储才兴邦。智能无线网络与协同控制研究中心祝母校生日快乐。
撰稿人:刘云舒